跳转至

旅行健康手册

旅行健康指南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大学生的心声。趁着青春年华,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世界,无疑是大学生活中最令人期待的篇章之一。无论是阳光沙滩、雨林探险,还是名山大川、历史古迹,每一次旅行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然而,在心驰神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潜藏在旅途中的健康风险。

出行前:做好功课

  1. 关注目的地疫情动态:在规划行程时,务必提前了解目的地的近期疫情信息。可以关注“中国疾控中心”的官方发布,了解当地是否有登革热、疟疾、寨卡等传染病流行。特别是计划前往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同学,更要留意蚊媒传染病的风险。

  2. 备齐个人“健康包”

    • 防护用品:根据目的地情况和个人需求,准备足量的口罩、免洗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
    • 驱蚊产品:前往丛林、海边或蚊虫较多的地区,一定要带上含有避蚊胺(DEET)、避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液,并准备浅色长袖衣裤。
    • 常备药品:准备一些基础药物,如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肠胃药、抗过敏药以及创可贴、消毒棉签等,以备不时之需。

旅途中:

病从口入,守好“饮食关”

旅行中最诱人的莫过于品尝当地美食,但需切记“病从口入”的古训。

  • 注意饮水安全:切勿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山泉水、河水或冰川水。即使看起来再清澈,也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应选择瓶装水或将水烧开后饮用。
  • 选择正规餐饮:尽量选择看起来干净、卫生的餐厅。避免在卫生条件不明的路边摊点食用凉菜、生食海产品等高风险食物。
  • 保持手部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若无洗手条件,可使用免洗手消毒剂作为临时替代。

严防死守,远离“不速之客”

在自然风光中,一些“不速之客”可能会带来健康威胁,尤其是蚊子和蜱虫。

  • 防范蚊虫叮咬

    • 蚊媒疾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寨卡病毒病是经蚊虫叮咬传播的常见疾病,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剧烈关节痛、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 防护措施: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并在皮肤裸露处涂抹驱蚊液。蚊子活动的高峰期通常在日出后和日落前,应减少在这些时段的户外逗留。住宿时,选择有纱门纱窗的房间,必要时使用蚊帐。
  • 警惕蜱虫叮咬

    • 相关疾病:在草地、山林中活动时,要警惕蜱虫叮咬。蜱虫可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 防护与处理: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裤脚。活动结束后,仔细检查腋窝、腿根、耳后等部位是否有蜱虫附着。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或用手碾碎。正确的做法是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的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然后用酒精或碘酒对伤口进行消毒。拔出蜱后需持续观察2周,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

养成卫生好习惯

  •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病菌传播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处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接触。
  • 科学消毒:免洗手消毒剂适用于无明显污垢的手部清洁,但不能完全替代流水洗手。对于酒精、84消毒液等产品,需了解其正确使用方法,避免混用或过度使用造成伤害。

返程后:注意健康监测

旅行的结束不代表防疫的终点。返回后,请继续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 主动申报:如果是从境外旅行归来,入境时如出现发热、皮疹、咳嗽等症状,应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并配合进行健康检查。
  • 自我观察:返回后,建议进行为期2周的自我健康监测。
  •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尤其是发热、腹泻、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务必主动告知医生您的详细旅行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参考资料: 1. 澎湃新闻. 付虹大夫.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享受健康的人生之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科普传播工程. 2. 中国疾控中心. 《夏日出境游防护提示:预防基孔肯雅热等3个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健康科普. 3. 中国疾控中心. 《不明原因突然发热感到胃肠不适,也可能是蜱虫叮咬引起的》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