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毕业论文(理学)

毕业论文及其工作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工作内容的要求不高,但是论文完成的流程已经相对完善。 作为中文写作的一次全流程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是一次练手的机会。

根据学校的不同,有层层检查、要求指导教师详细下达时间表任务书的,也有对学生完全放养,仿佛大家已经有毕业经验的。 不会改变的是,毕业论文含金量承载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含金量,是对自己这几年能力提升的一种确认。

课题组实习

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基于本科生的科研进行的。 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小项目,本科生通常也会与课题组的研究生搭一个项目——大量使用合作的研究生工作成果。 通过合作者安排的项目,本科生也可以熟悉真实的科研环境。

所以,在开始毕业论文之前,本科生就要先在课题组了解学科前沿、熟悉工作节奏、学会基本的研究技能。 这些技能可能是不同课题组之间通用的,但工作节奏会在课题组之间有很大差异。 所以,如果能够安排得过来,建议先和感兴趣的老师联系,先去实验室看一看、跟着几天,就会多几分把握。

Note

即使没有提前积累科研经验,也可以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选择一个方向。 教务员通常要负责保证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能够开展, 所以在选题时临时联系课题组也是可行的。

不过,临时联系的课题组就可能出现课题不实际、能力不匹配、合作不顺畅等诸多问题了。

课题组实习——又称“进组”——的时间是灵活的,可以选在课程压力较小的年份。 三年级的下学期,就应该分配较多的时间精力用于课题组实习。 如果时间充足、学习能力够好,在掌握了学科基本知识之后的二年级就可以进行课题组实习。

与竞赛项目的关系

高校通常会大力推荐学生参加大型赛事和国家项目,这是开始参与科研训练的很好契机。 整个竞赛清单相当长,具体看学校重视哪个。 比较流行的综合赛事/项目例如:

  •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原 互联网+)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恰好学校/学院会有相关项目的完成指标,所以通过竞赛项目会更方便拿到资源支持😊。 遇到参加项目的机会,就找个感兴趣的导师,与同学组队开始立项吧。 通过竞赛项目,不仅能够熟悉导师、熟悉研究工作,还把文稿写作和答辩的流程走了一遍。 之后的毕业论文就会更顺利了。

与研究生学业的关系

由于本科生最主要的项目经历就是毕业论文(以及竞赛项目),所以毕业之后研究生工作也是以此为基石。 研究生新生在介绍自己的知识、技能时,主要是基于此前的研究项目所学; 所以,研究生新生的学术素质差异也就主要在于项目中能力提升的多与少了。

在做毕业论文的时间里,如果能着重提升这些方面,那么之后的研究就会更顺手了:

  • 通用实验技能
  • 文献阅读和组会讨论方法
  • 细分领域的共识知识
  • 实验设备操作或数据分析

毕业时间节点

具体的时间节点,根据学校有所不同。 总体上,都经历这些过程:

大致时间 流程节点 要做的工作
毕业前一年 8 月前 课题组实习(可选) 决定:是否在本校进行?研究工作要做几个月?
毕业前一年 9 月 确定课题 联系课题组、与导师交流,学校系统填表
毕业前一年 10 月 - 毕业年 2 月 开题报告 完成文献调查和初步研究,做好项目规划;
撰写开题报告并提交(可能需要答辩)
毕业年 1 月 - 毕业年 4 月 中期考核/报告 根据项目规划,整理完成情况、研究结果,
撰写报告书并提交
毕业年 5 月前 撰写毕业论文 按照最终格式,撰写毕业论文;
根据学校要求,提交查重
毕业年 5 月 提交毕业论文 / 答辩材料 根据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其它答辩材料
和答辩申请表
毕业年 5 月 毕业答辩 在学校安排的场次,进行 ppt 答辩
毕业年 5 月底 - 毕业年 6 月初 提交论文终稿 根据答辩意见修改论文,终稿提交系统
并打印(指定颜色封面的那种)
毕业年 6 月 毕业典礼+领取双证 拍毕业照,保管好成绩单、毕业证、学位证

Note

部分专业类别(例如:作物学)需要很长的实验周期,确定课题的节点可能大幅度提前

几份主要的学术材料是:

  1. 开题报告
  2. 毕业论文
  3. 答辩演示文稿

这些文稿的写作/制作,需要与课题组的老师交流讨论,尽量符合学科规范。 它们需要较多时间打磨。其它材料可以简单一些。